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

【台灣軟體人看世界 #1】少了軟體的科技之島

近日,國際軟體巨擘Oracle傳出將撤掉北京的R&D團隊[i],而Adobe20149月裁了北京的開發團隊[ii]。你是否還記得Adobe 2012年底關閉台灣分公司的新聞[iii]?外商說撤就撤的「霸氣」一來令人望之興歎,二來卻也能讓我們反思我們的環境之於軟體的關係。

打個比方,最近爆紅的遊戲「返校」是軟體;打遍天下無敵手的AI圍棋神手AlphaGo是軟體;去年世界最紅的手遊Pokémon Go也是軟體;手機拍照後用來修圖、上濾鏡的app一樣是軟體。近來流行的任何話題,從3D列印、雲端運算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共享經濟(例如Uber)VRAR、人工智慧,全部都需要依靠軟體才能實現。Uber的例子就非常經典:一個一台車都沒有的公司,卻利用軟體+汽車吸引了天文數字的投資。


國產遊戲「返校」以戒嚴時代為主題,引發廣泛討論

回來探討我們的「環境」。宏碁前執行長Gianfranco Lanci2011年接受專訪,表示台灣缺乏軟體實力的一席話言猶在耳[iv],難道時至2017仍然沒長進?這樣固然斷章取義,但筆者有些見解想與大家分享。以下論點不見得有資料佐證,而只是我在軟體業工作多年的個人觀察。


  1. 台灣產業結構 經濟部公布的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,將「金屬機械工業」、「資訊電子工業」、「化學工業」、「民生工業」列為產業重點發展項目,策略適用對象則為「製造業及相關服務業」[v],由此不難看出我國的產品結構為何。我們擁有極為成功的高科技產業與電子工業,於80年代曾經創造經濟奇蹟,相關的進出口國際貿易至今仍然是國家經濟的命脈。產業結構如此,軟體自然沒有地位──政府不重視,沒人認為能賺得到錢,然後也確實難賺錢。一言以蔽之,軟體業就是在主流產業的狹縫中求生存,或為系統整合,或為客製化開發,本身生存就已不易,更別說能上升到國際的舞台。

  1. 品牌思維:台灣電子工業多採用
    ODM模式,但大部分利潤都進了外國品牌商的口袋,你手中拿的iPhone就是個經典案例。誠然,做代工只需要保證品質、交期與出貨量,而不必承擔第一線的責任,比如宣傳成本、經銷商管理、消費者客服等等,但這個好賺錢的榮景已經逐漸消逝。大至川普主張的製造業回美、紅色供應鏈崛起,小至核心幹部遭外商挖角,這些事件一再挑動我們固有的產業優勢。或許不是所有的產品都適合做品牌(如半導體、軸承等),但我可以舉我們一個客戶為例子:他們一開始是專做電子連接器的廠商,可是老闆卻早早就看到經營品牌的重要性,逐漸建立保養品、系統整合與iPhone周邊配件相關的自有品牌,拒絕獨守一窟。就我來看,這未嘗不是一個理想的產業轉型範例。
  2. 補習班
  3. 理組掛帥:台灣產業「硬」了太久,其影響甚至深入教育,扼殺了尚為根苗的品牌人才。我曾經也是個白天上學、晚上補習班報到的高中生,補習班老師在我高一升高二之屆不斷重複的話,至今讓我難以忘懷:「文組將來一定是窮光蛋,理組才能保障你的未來,進醫科或當工程師收入才高。」第三類組讀了兩年後,我終於領悟到我不是工程師的料,最終指考時放棄了理組科目,選擇跨考──結果兩年沒碰的地理、歷史成績還在頂標之上。確實,台灣的文組生畢業後大多收入不及理組生,但經營品牌需要的人才恰恰是文組生。國學素養、文化認知、寫作能力、創意思維、比對論證、美學知識,這些「軟能力」卻向來受產業漠視,也不願給予優渥的薪水。(註:感謝網友指正,此處的軟能力並非代表軟體,而是相對於專業知識、技能這類「硬」能力的另一面,指人的文化涵養程度。舉例:前面提到的遊戲「返校」若無這種軟能力為底,而只是一群只知道怎麼寫程式的人來做,是不會如此引人入勝的。)

    “It is in Apple’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—it’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,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,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s that make our heart sing.” -Steve Jobs[vi]

  4. 斗膽試翻其中一段,「只靠科技是不夠的──與人文和藝術結合的科技,才能創造令人雀躍的結果。」Steve Jobs是傑出的工程師嗎?他不是,但他曾創造世上數一數二成功的產品。寫故事的人、設計文宣的人、定義品牌的人,屬於文組。但請瞭解:這一席話並不是指謫理組人無人文素養,而是產業中該做這些事的人該是文組出身。這群人為何無法為產業轉型貢獻能量,則是開放性的問題。

    盜版:根據
    BSA2016年的研究,仍有高達36%的台灣電腦用戶使用高資安風險的未經授權軟體,而亞太區的未經授權軟體使用率為全球之冠,達61%[vii]盜版是惡性循環,是軟體開發者們的輪迴之苦。全世界大部分的軟體資源都集中在北美,而無獨有偶,北美的盜版率是世界最低的17%,但其商業總值仍高達近100億美元。這其中邏輯關連可說老嫗能解:消費者付錢,開發者賺錢。開發者賺錢,就能投資於保持自己產品與市場上的優勢,所以北美至今仍是軟體業的全球霸主。當軟體開發者跟最挺開發者的消費者都在同個地方,你可以想像無人能撼動這個優勢。
  5. BSA宣傳海報

    亞太不乏能開發出優秀軟體的人才與積極的創業者。他們或許有機會成為最靠近你我身邊的開發者,給予您親切的本土服務,甚至和國際的廠商抗衡,成為令國人感到驕傲的品牌。盜版,可以在這一切發生前摧毀他們。(註:尤以工具、生產力型軟體為甚)


  6. 印度崛起:回到一開頭的
    Oracle撤裁中國開發部門,試問:如果事業賺錢且亟需持續研發,為何要撤? 2014Adobe關閉北京開發部門的事件一樣惹人注目,而這兩者的原因很可能是相同的。國際軟體業的趨勢是向印度靠攏,因為那邊充斥著相對其他國家廉價的軟體工程師,又加上語言優勢,給了軟體公司很好的動機。根據業內情報,Adobe目前的核心開發工作就是由美國與印度兩方共同承擔;反觀中國,雖然市場巨大卻盜版氾濫、政治複雜,更排斥任何不願受監管的境外雲端服務,逐漸不是外國軟體商能安居樂業的環境了。我預測印度今後應會持續在全球軟體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。

  7. 你或許不知道印裔美國人在矽谷的影響力,我來提起三個名字吧: Microsoft現任CEO──NadellaGoogle現任CEO──PichaiAdobe現任CEO──Narayen,他們只是冰山的耀眼一角[viii]
    印度裔美商CEO,最右是PepsiCo的CEO
結論

以我身為業界人士的角度來看,台灣已經錯過了開發國際品牌軟體的最佳時機,但這不完全是我們的錯。我國的IT環境在90年代起即差之美國千里,再加上語言障礙、本土市場小、正版觀念貧乏、產業結構等緣故,即使有心人也難展鴻鵠之志。近年各式新潮科技風起雲湧,有識之士皆知一個能黏住用戶的大平台才是成功關鍵,例如遊戲軟體影音串流平台Twitch;又或是精研新興技術並跨足嶄新領域,例如結合人工智慧和跨螢行銷的Appier。再考慮到同為使用中文的廣大中國大陸市場,不能說台灣軟體是毫無機會。但這機會該如何把握,上至國家政策、人文素養提升,下至領導者、創業者的視野和決心,皆是重中之重。

軟體在台灣向來不是受人重視的產業,但面臨現今的轉型困境,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覺以硬體結合軟體、系統或平台才能產生加值效應,不但給客戶全新的體驗,也能於競爭白熱化中市場中另闢蹊徑。台灣擁有高超的硬體製造能力,各式產品屢現於世界舞台,我相信只要配上好設計、軟體加值和正確的品牌經營,一定是條可行的出路。即使現在的情況多少有些積重難返,我們要抱持希望,堅定的往「軟體(平台)帶領硬體」和「軟體加值」的新方向前進。



好文共賞
1. 台灣真的適合發展軟體業嗎?下一個機會在哪裡? -ALPHA Camp
2. Founder Space創辦人Steven Hoffman:唯一能阻礙台灣新創前進的,只有台灣自己Meet創業小聚
3. 「引進印度軟體人才的省思--談台灣資訊軟體人才問題點空間

撰文者:董威言
棣南公司總經理



1. http://www.weeklyvoice.com/news-south-asia/oracles-beijing-staff-protest-layoff
2. http://redcandlegames.com/detention/
3. http://twimg.edgesuite.net//images/twapple/640pix/20160508/LA12/LA12_002.jpg
4. http://home.coolpc.com.tw/sirocawa/firstnews/20110815bsa/01.jpg
5. http://images.indianexpress.com/2015/08/india-ceos-759.jpg

2 則留言:

  1. 講了一大篇,卻只跟核心問題擦肩而過!
    作者不知道是詞不達意,還是一知半解, 其實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人才投入這一行, 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優秀人才的投入!

    還是那句話,優秀人才都被電子代工業吸光了, 影響所及不是只有軟體業而已。 其中尤以台積電更是超級黑洞。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沒錯,這問題從各行各業來看都有不同解讀的!我們一個成立超過20幾年的軟體公司,又焉不知在90年代時軟體人才有多難招,因為他們都會選擇當時非常賺錢的主流產業。但若是以宏觀角度來看,為何沒有足夠人才?又為何沒有優秀人才?其實都與我國產業失衡有相依附的關係。文中第一個觀察點講更白了:硬體狹縫中生存的軟體業既不賺錢,又怎麼能催生人才呢?這是我的小小淺見。

      刪除